西班牙华人网 西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chinawjiatai
收起左侧

《西行游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 08:41:39 | 显示全部楼层
口——

    借西班牙南部游之机,一出塞维利亚机场,就在广场的一侧租了辆小轿车,一路向西,直奔葡萄牙首都里斯本。从塞维利亚到里斯本大约450公里。在自带的全球定位系统的指导下,我们沿途尽力选取直线,变换行驶在高速公路和普通公路上。不图别的,只为节约时间,因为大部分高速公路都是免费的,只在葡萄牙的最后一段交了一次过路费。
    由于后半程开始淅淅沥沥的下起了小雨,谁都没注意两国的国界在哪里,也没有发现双方的边境检查站。在一座路边的平房里,因为下车方便,一打听,才知道这里是葡萄牙的警察局的一个职能部门,我们已经进入了葡萄牙。
    在过了一座收费大桥以后,汽车进入了里斯本市区,不成想也就开始了漫漫塞车之行。道路虽然并不十分狭窄,却赶上了晚上八点的高峰期,汽车像爬行一样,时走时停。一个多小时以后才找到我们预定的四星级宾馆。说实话,这里所谓四星级的设施、装修等硬件,连我们国内的二星级都能满足,当然不是说国内那些名义上的二星。不过其卫生条件和服务内容绝对远比国内强,价格应该说也不算太贵,旅行社预订的价格为每个标准房间45欧元。
    由于我们在里斯本的时间只有两个夜间和一个白天,所以我们摈弃了中国人 “王宫游”、“教堂游”、“城堡游”的“传统欧洲游方式”,除了顺便浏览市容以外,主要时间都集中在预先设定的几个景点上。
    “葡萄牙”在拉丁语中有“温暖的港口”之意。它位于欧洲伊比利亚半岛西南部,西濒大西洋,面积9万多平方公里,比半个山东省大一些。人口1,000,只有山东省的111143年建立独立王国。15世纪末是葡萄牙与里斯本最繁荣兴盛的时期,葡萄牙航海探险家们的足迹遍及亚洲、非洲及南美洲,使其在海外拥有大量的殖民地。1580年葡萄牙被西班牙侵占,1640年摆脱西班牙统治,1703年又沦为英国附属国,直到1891年成立第一共和国后才完全独立。
    里斯本(Lisbon)位于欧洲大陆的西南角,是葡萄牙最大的海港城市,面积仅有82平方公里,连同卫星城的人口约为210。“里斯本就是葡萄牙”,葡萄牙人这样说,就是因为有1/4的葡萄牙人就生活在里斯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 08:56:42 | 显示全部楼层


里斯本依山傍水。由于它坐落在七个山丘上,所以又有“七丘城”之称。葡萄牙最大的河流特茹河,流经城市南部注入大西洋。受大西洋暖流影响,里斯本气候良好,冬不结冰,夏不炎热。全年大部分时间风和日丽,温暖如春,舒适宜人,使里斯本成为一个风光秀丽的海滨城市,每年吸引着世界各地100多万旅游者。
1755111里斯本发生大地震,接近1/5的人丧生,2/3的城市被摧毁。里斯本人在首相彭帕尔候爵的领导下展开重建,完成全新的天主教造型的广场及教堂等建筑,赋与里斯本另一番新风貌。

里斯本城区保持着古老城市的风格,范围不大,十分适合步行游览。城区内有公园、花园250,草坪、绿地面积达1,400公顷。道路两旁有松柏、棕榈、菩提、柠檬、橄榄和无花果等树木。城市终年草木长青,鲜花盛开,宛如一座妩媚芬芳的大花园。住宅区多建在纵横交错的山坡上。房子层层叠叠堆积起来,曲折婉蜒的步行街道时上时下,时而宽阔平坦,时而狭窄难行。
自由大道,一条长1.2公里的绿荫大街,是里斯本的繁华商业街。两边满是高档豪华大酒店、银行、办公楼、餐厅、服装店等,享有里斯本的香榭丽舍大街的美称。北端是里斯本最大的绿地爱德华七世公园,依山丘而建,法式庭园,幽雅清静山顶是个大喷泉,从这里可以眺望自由大道和南端的特茹河。
自由大道的起点彭帕尔广场,是为纪念彭帕尔侯爵重建里斯本所作出的巨大贡献而建立的,广场的中央竖立着他的雕像。南头是佩德罗四世广场,据说是早期里斯本的市中心,从广场辐射出去的老街巷都有专业化的街名,比如金街、银街、裁缝街等等。
贸易广场座落在特茹河北岸岸边,又称为宫殿广场,是昔日葡萄牙王宫所在地。早年,这是一个紧靠入海口的卸货码头,来自波罗的海和地中海的货船都在此停留、卸货或交易。广场三面环绕的是黄色的市政大楼。广场中央的雕像是当年里斯本大地震时的国王何塞一世。他手握权杖,骑在骏马上,把荆棘和毒蛇踩在脚下,象征着葡萄牙走过地震的艰辛与困苦。奥古斯塔门是葡萄牙最有名的凯旋门,位于市政大楼中央。门顶上方是一组雕像,女神正在为天才(有人说是美德,一个正在抚竖琴的男子)和勇敢(一个手握宝剑的女子)加冕。门柱上方站立的四个塑像是对葡萄牙做出过巨大贡献的四个伟人,地震后重建里斯本的首相彭帕尔侯爵和1498年首次绕过好望角、与印度进行贸易的航海家达·伽马分列其中。左右两侧两个卧位的雕像,分别代表孕育着葡萄牙的太加斯河与特茹河。站在贸易广场上,远远的可以看到特茹河上的月二十五日大桥以及对岸山上耶稣基督的纪念碑。留下一些纪念照片以后,我们离开贸易广场,沿着特茹河边的七月二十四日大街和印度大街向下游驶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 09: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特茹河流经里斯本,向西十几公里汇入大西洋。宽敞靓丽的大街,给人以豁然开朗的感觉。大街的内陆和沿河一带,一个接一个的景点,更让游客流连忘返。
    沿途的苏德雷码头、罗沙港、阿尔坎塔拉港,以及横跨特茹河的四月二十五日大桥,我们均未作停留,直接奔向发现者纪念碑广场,因为这里记载着葡萄牙昔日航海家们征服海洋的梦想。
    发现者纪念碑是独裁者萨拉查为纪念航海家亨利逝世500周年,1960年建造的。碑高达50公尺,矗立于特茹河河口,造型优美,宏伟壮观,像一艘巨型帆船,昂首破浪航行在碧波万顷之中。船头和风帆两侧下方精美绝伦的群雕,是五百年前的壮丽画面,再现了当年葡萄牙航海家周游世界、搏击风浪的英雄壮举。  
    立于船头的是纪念碑的主人公、当年葡萄牙国王的第四个儿子亨利亲王。正是他让人们相信,世界远比欧洲和地中海大得多,而他运用太阳星相测定航线和修造新型的帆船,使航海家们将远洋的梦想成为可能。在亨利的带动下,葡萄牙水手相继出海,开历史之先河,成为全球海域的探险先驱。由于他们的开疆拓土,葡萄牙帝国的势力在16世纪初就远达东印度群岛。葡萄牙征服者及后来的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征服者远征时,同时将基督教信仰和科学理念传播出去。不过,那都是以武力和奴役的方式来完成的。
    亨利站在船首,手上托着一艘当时的多桅小帆船。站在亨利亲王后面的依次是发现欧洲至印度航线、1498年绕过好望角的达·伽玛,1521年横越太平洋的麦哲伦,第一位航抵巴西的欧洲人卡布拉尔。位居第四、手捧着一座地球仪的是哥伦布,虽然他是西班牙人,但却是在葡萄牙学会航海技术的,当他发现美洲新大陆以后胜利返航,终于在里斯本登陆,立即轰动了整个欧洲。其他塑像均是史册上有名的航海家、著名将领、传教士和科学家等。
    纪念碑碑顶是个了望平台。每人花了五欧元,我们乘坐内部电梯登了上去。哇!这个钱花得值。从这里可以看到里斯本及其周边地区的全景。向东望去,里斯本城区色彩斑驳。向西看,滚滚特茹河水奔向大西洋。特茹河对岸山顶上展开双臂、拥抱世界的耶稣巨像,以及连接它和里斯本的四月二十五日大桥尽收眼底。北面远处足球场的座椅依稀可见,近处的赫罗尼莫修道院的壮景历历在目。而眼下纪念碑广场的水泥地上,能工巧匠们用黑白相间的大理石制作的一幅巨幅世界地图,清晰地描绘出葡萄牙航海家远航世界各地的年代、地点和航线,使游人对葡萄牙光荣的航海史一目了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 09:04:34 | 显示全部楼层
    继续向西,不远处就是贝伦塔,葡萄牙有名的地标。这座修建于五百年前的塔,全部用白色大理石建成。从建筑形式上讲,与其说是塔,不如说更像一座古堡,实际上当初也就是一座塔式要塞。涨潮时,它就像漂浮在水面上,给人以摇曳不停的感觉。从建筑风格上讲,也算得上是一个综合体。塔的主体是葡萄牙曼奴埃尔风格,塔身的窗花是伊斯兰风格,螺旋形的小尖塔又是印度风格。塔的底层也很特殊,其中有一个地下室,与河水相通,据说以前是作为水牢使用的。现在塔内仍陈列着16世纪时用的火炮及其他文物。

    与贝伦塔隔路相望的赫罗尼莫斯修道院,是葡萄牙最大的教堂。16世纪初期的建筑风格,融合了哥德式及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特色,并加入了曼努埃尔风格,气魄宏伟,雕刻华丽。教堂后院的回廊建筑十分雅致,从回廊观看中庭花园,风景怡人。这里长眠着国王曼努埃尔一世、葡萄牙诗魂卡曼兹和著名航海家·伽马等永垂青史的名人。1980,它被联合国宣布为世界遗产。我们只在教堂里简单一览,随即登车调头东行,驶上四月二十五日大桥。
    四月二十五日大桥是一座斜拉桥,1974425推翻独裁政权的统治、葡萄牙革命获得成功之日命名。全长 2,278,是欧洲最长、世界第三长的斜拉桥。
    穿越大桥就是阿尔马达山。汽车沿着山坡上小城镇的道路曲折向上,直达山顶。这里是我们一天的最后一个景点——基督王塑像。
    不知为什么,遍查各网,人们对里斯本所作的大量记载中,唯独没有人对这个震撼人心的雕塑作过认真的介绍。多数都是一句话带过,“基督像耸立于太加斯河口岸边,见证了伊比利亚半岛人民的宗教狂热”。实际上这个基督王塑像很值得向游人推荐。
    阿尔马达山位于特茹河南岸,由此眺望里斯本市区及海峡周边,视野极为开阔。河水在山下滚滚西流,不远处就汇入大西洋。河面上不断穿梭而行的游船、货轮和帆船,像玩具一样小巧。对岸的贝伦塔、发现者纪念碑、赫罗尼莫斯修道院、阿尔坎塔拉港尽在眼下。那长长的四月二十五日大桥也似乎短了不少。
雄伟的基督像就矗立在山顶上。在对面的里斯本任何一个没有遮挡的地方,都能看到它。这尊基督像高28公尺,以巴西里约热内卢的基督王塑像为蓝本,艺术家弗朗西斯科·弗朗科花了10年时间才建成的。基督像加上82公尺高的混凝土底座,总共110公尺高。这样高大的塑像,又是建在山顶之上,可想而知,该是何等壮观,怎会不引起人们的兴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 09:06:48 | 显示全部楼层
    高高的耶稣像面向里斯本,深情地注视着大地,手向两旁伸张,袒露开自己博大的胸怀,拥抱世界,拥抱人民,也欢迎每位在海上漂泊的游子平安返回家园。

    仰望高大的耶稣基督,俯视辽阔的江河土地,顿感自己是那样的小。不只是物质上的小,也包含着精神上的小,不由你不对耶稣基督肃然起敬。那种感受,非身临其境、亲眼目睹,你就根本体会不到。
    第三天早上,在宾馆用完免费早餐以后,收起行装返回西班牙的塞维利亚。一反来时的阴雨天气,春光明媚,天空湛蓝。沿途我们一直都在兴致勃勃地欣赏着两侧的田园风光。这次我们看到了葡萄牙和西班牙两国的边界。在一个很不起眼的路段上,公路右侧竖立着一块蓝色的正方形标志牌,十二颗黄色五角星围成的圆形当中,西班牙的字样“ESPA?A”横立其中。没有什么标准建筑,只在牌前大约二十米左右有几间平房,应该和边界不无关系。
    向前行驶了大约100左右,公路左侧也竖立着一个相同的标志牌,只是标志牌的正面朝向西班牙,同样的一圈黄色五角星,中心的字换成了“PORTUGAL”(葡萄牙)。在它前方十米左右的路边上也有一排平房,也没挂什么牌子。大概两国的实际边界就在这两块标志牌的中间。真是令人不可思议,只在这平淡无奇的地方,就这么一段平平常常的路段,有这么几间普普通通的平房,就成了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分界线。本应是庄严的国门,本应有严格的出入境管理,却既无国门感觉,也看不到边境管理人员。不会是欧盟的国家之间真的都这么毫无隔阂吧,也许这就是欧盟内部的申根国家之间自由来往的结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3 13:40:46 | 显示全部楼层
                                       再 游 法 兰 西
     此次西行的最后几天,我们专程自驾车前往巴黎。原计划在巴黎游览三天,返程时再花费四、五天的时间,去袖珍国摩纳哥和嘎纳、尼斯、马赛等法国的著名城市一游。但是由于此前我住院住了八天,剩余时间不够了,只好把摩纳哥、嘎纳和尼斯取消了。
    考虑到九座旅游车寻找车位甚是困难,也为了长途驱车驾驶省力、省油,儿子以每天50欧元的价格租赁了一辆西班牙产的小轿车。从巴塞罗那开车去巴黎,1,200公里的路程,不是双休日,路上也没有塞车,行程还算顺利,包括中间歇息、吃饭的时间,十来个小时也就到了。

    我已经几次去巴黎了。1992年,我随同山东国际公司老总前往突尼斯进行商务考察时,因为洽谈业务,返程中在巴黎停留了四天。1995年带领劳务人员前往南美洲的厄瓜多尔时,也曾往返途经巴黎。巴黎的名胜,如埃菲尔铁塔、卢浮宫、巴黎圣母院、凯旋门、香榭丽舍大街、凡尔赛宫,甚至新凯旋门都已经参观过。十多年过去了,旧地重游,依然感触颇深。虽然景物还是那些景物,但是人性化服务内容的不断增加,给人以新颖的感受。
    印象特别深的是,卢浮宫的简介和导游图不但免费相送,而且还分别以几十个国家的文字印制,在服务台上摆了一大圈,任你自由选择。
    攀登埃菲尔铁塔有好几个选项,升降机可以直接让你登顶,也可以把你送到中间的平台上,愿意徒步攀登,还有专门的扶梯让你体验一把特有的趣味。
    凡尔赛宫不仅有各种文字的导游图提供给你,还增添了八种语言的语音器让你随身携带,免费使用。它可以一边指导你的走向,一边向你讲解你所在位置的情景和典故,像讲故事一样,把当年这里发生的重大史实讲得清清楚楚。耳机里传来的男中音以汉语普通话,绘声绘色地讲解了发生在 1789年10月5日夜间,巴黎市民围攻凡尔赛宫、与宫廷卫队搏斗时的情景。法国路易十六国王及其王后就是在这次围攻后,最终被送上了由路易十六自己参加设计的断头台。
    这些人性化的服务,不仅让人感到方便,更能让人尽可能地走近胜地,获得更多知识,享受旅游带来的欢乐。
    巴黎,不愧为世界顶极的旅游城市。它们的名气太大了,多少年来,多少人、多少媒体、多少渠道、多少次的介绍,实在是太多太多了,我只想把我感受最大、人们可能不太熟悉的地方做个简单介绍,让读者也感受一下我的感受,了解一下没有亲身经历的世界,或许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巴黎公社墙的沉思
    我们这代人是在高中时代的世界历史课中,第一次接触到法国巴黎公社的。课本上那幅巴黎公社墙的图画给我们留下了极其强烈的印象。巴黎公社的英雄们与凡尔赛军血战到底,一位女社员在中弹倒地之前,伸开双臂保护身后的同伴。年轻的学生们无不为巴黎公社英雄们的壮举所震撼。其后只要一提起巴黎公社,脑海里就会立即浮现出那幅图画。前几次在巴黎都是跟着别人行动,没有去巴黎公社墙的计划。此次是我们自己的旅游行动,我向老伴和孩子们提出了这个想法,得到他们的一致拥护,毕竟他们也都学过这一段世界历史。
    巴黎公社墙在法国的拉雪兹神甫墓地,我的记忆没错。没费多大劲,我们就找到了墓地的西南角。但是遗憾的是,向来往的行人打听,巴黎公社墙在哪里,竟然没有人知道。正好是下午两点,欧洲人吃午饭的时间,我们决定找一家餐馆用餐,顺便向店老板打听一下。遗憾的是,中外餐馆竟然没有一个人知道。怪哉,巴黎公社在我们中国都这样有名,怎么在巴黎公社的发源地巴黎,而且已经到了巴黎公社墙的跟前,却没有人知道它。
    回到墓地的西南角,看到一个推车式的流动摊位,专门向游客兜售旅游纪念品和拉雪兹神甫墓地介绍。儿子十分礼貌的像这位男士打听巴黎公社墙的位置。那位男士反问了一句,“中国人吗?”得到肯定的答复以后,他告诉我们:“法国共产党人一般是到墓地的西北角去祭奠,那里埋葬着他们的先驱。而你们中国人往往都是到墓地西墙外的巴黎公社墙去凭吊。”
    都是中国人,我们自然是要随大流的到巴黎公社墙去了。按照他的指点,我们沿着墓地的西墙向北走去。果然,刚走了百十米,向右侧一歪头,一堵已经被青苔不同程度染绿了的墙壁出现在十几米远的地方。定神一看,不错,就是它,我们已经隐约地看见了那个令人震撼的伟大女性的身影。着实激动了的我们,立马赶了过去。
    高大的墓地墙壁外,一面外敷的石墙残壁,高三米左右,宽约七、八米。墙壁已经很破旧了,它的上沿和左右边缘已经部分地断裂和坍塌,下部爬满了青苔,浮雕人物的面目和形象也已经不很清晰了。但是中央部位最突出的那位袒胸的女性形象,依然清晰可见。她已经中弹,正在后仰,但却挺起她那胸膛,伸展开双臂庇护着身后的人群。正是这位女神,深深地刻在了全世界向往正义的人民的心中。
    是的,这就是我们从课本上看到的那幅画。站在它的面前,胸臆间激情、豪情和悲壮之情怦然而发,“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的旋律顷刻间爆发出来。心口的血液涌动,泪水充盈了双眼,我深深地弯下腰去,向烈士们长长地鞠了一躬。许久,许久,我终于收拢了奔放的情感,平静下来,慢慢地、仔细地品味着每一寸浮雕。
    墙壁上弹痕累累。在女神的身后和两旁,若隐若现的雕刻着二十来个人像,他们有的怒目圆睁,有的横眉冷对,有的高声呐喊,有的双唇紧闭,有的伸张着胳膊正在向民众疾呼,有的双手抱肘轻蔑地看着面前的刽子手,有的撕扯开胸襟叫骂着敌人向这里开枪,有的手捂着中弹的胸口踉跄倒地、却仍然抬起头怒视敌人,还有几位已经倒在地上,依然要极力挣扎着站起来??????。所有雕像的表情、形态各异,却表达着同一种情感,那就是对敌人的憎恨,对死亡的蔑视,还有就是对未来的期待。
    在石墙的左下方有几块砖石上雕刻着四行字,应该是法文,我们不懂的是什么意思,只是把它也拍了照片。
    这面墙的前边有一块空地,举行个小型纪念活动是足够的。但是那一天没有另外的人去,空地上什么也没有,好像很久也没有人来过了。整座墙壁上爬满了青苔,越往下青苔越重。那位保护女神脚下的石台上,厚厚的青苔已经快把石头完全遮盖了。看到这里,心中怅然得很。遗忘了,历史被人遗忘了。为什么被遗忘了?这可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无产阶级革命的英勇尝试,是当之无愧的无产阶级革命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是一段无产阶级的英雄史啊,起码共产党人不应该遗忘,法国共产党人尤其不应该遗忘这段悲壮的历史。疑问压在心头,在后来的相当一段时间里,一提起法国,就想起巴黎公社墙。一想到巴黎公社墙,心头就会产生淡淡的忧伤。
    回国之后,我查找了有关历史资料和各类游记、评述,最后终于明白了其中的真实情况和历史源头。我不得不遗憾地承认,我们所看到的那面石墙确实是我们高中世界历史教科书上的那幅图画,但却不是真正的巴黎公社墙。真正的那面墙正是在法国共产党人前往祭奠的地方。
    在巴黎拉雪兹神甫公墓的东北角76墓区,那里有一段真实的围墙,法文名称为“ Mur des Fédérés ”,中文的完整译名应该是“巴黎公社社员墙”。灰色砖墙不高,上面简洁地嵌了一块灰白色大理石板,三行烫金法文写着,“纪念公社死难者  1871年5月21日—28日”。这才是当年147名公社社员被凡尔赛军队围堵枪杀的原址。1871年的五月下旬,作为无产阶级第一次发起的大革命,巴黎公社实际上已经失败。凡尔赛分子在巴黎市内大肆杀戮,血腥报复,大街小巷,枪声四起,血流成河。最后一批公社社员仍然坚守在拉雪兹神甫公墓。5月27日,守卫在拉雪兹公墓的200名公社战士,冒着敌人的激烈炮火,与5,000多名敌军顽强战斗。傍晚,凡尔赛分子冲进公墓,社员们与凡尔赛分子在墓龛和墓碑之间进行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巷”战,一场比任何其他地方更艰苦、更残酷的巷战。最后,枪战声逐渐地停止了。一百四十七名公社战士,巴黎公社的最后一批英雄,就在这面墙下,一个个倒下了。他们是高呼着“公社万岁”的口号英勇就义的!巴黎公社七十二天的历史最终化成一曲悲歌,从此载入人类历史的史册。一个多月以后,无产阶级的战歌《国际歌》,在巴黎公社社员、法国诗人和工人运动的领袖欧仁?鲍迪埃的笔下诞生了,一直唱响到今天,并将永远唱响下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3 14:12:36 | 显示全部楼层
        1871年的111圣灵节(相当于中国的清明节),一批革命者冲破敌人的白色恐怖,前往这面墙下摆放了鲜花,缅怀528在这里被杀害的公社战士。1893,被大赦回来的公社战士集钱购买了这块地皮,保护下了这面墙。于是,这面墙就成了公社烈士的天然纪念碑。1908521,来自法国各地的革命群众又在墙上镶嵌了那块镌刻着纪念公社死难者 1871521-28”的大理石板。从此,作为巴黎公社象征的巴黎公社社员墙就有了明确的标志,各国革命政党、团体和个人前来瞻仰也有了准确的地点,这是法国惟一可供国内国际人士凭吊公社先烈的革命遗址。
    至于我们所看到的那面墙,应该说只能算是一件雕塑作品,而且是一件与巴黎公社精神相悖的作品。
20世纪初叶,国际形势日趋尖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危机正在逼近。法国政府一方面加紧镇压工人运动,一方面又打着“爱国”的幌子,煽动沙文主义情绪,鼓吹法兰西全民“和解”,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1908年由巴黎市政府资助修建了这座碑墙,它的作者是保尔·莫罗·沃蒂埃。沃蒂埃的父亲的确参加过巴黎公社,但是沃蒂埃本人却是一个狂热的沙文主义者,在思想上与巴黎公社毫无共同之处。沃蒂埃的这座浮雕作品以“历次革命受害者”为题,首先证明他绝不是专为巴黎公社而作的。至于“受害者”,他把3万多被屠杀的公社社员与被革命群众处决的巴黎大主教达尔布瓦等72名人质相提并论,也就是把历次革命被杀害的,不论是革命者还是反革命者统统说成是“受害者”。在他的画面中,熟悉历史的人会告诉你,那位保护女神背后的群像中,有的着装不是公社战士,而是凡尔赛军队的衣帽。
    碑墙左下方的法文字是雨果的诗句,“我们企求所希冀于未来的,是公正,而不是复仇……”。但是,巴黎公社委员费烈牺牲前说到,“我相信未来会怀念我,为我复仇!”。古斯塔夫·玛佗罗临死前给母亲的信上写着,“为死者伸张正义,为我复仇……”。沃蒂埃的寓意与巴黎公社精神格格不入。
    正是由于沃蒂埃这种混淆革命与反革命界限,打着要“公正”不要“复仇”的旗号,鼓吹阶级调,要人们放弃革命的论调,适应了当时统治阶级的需要,所以当时的法国政府不答应群众在拉雪兹墓地为巴黎公社竖立纪念碑,却主动拨款资助沃蒂埃建立了这座浮雕碑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3 14:14:59 | 显示全部楼层
    但是,当时幸存的巴黎公社社员从一开始就拒绝承认它,更不到那里去献花。后来,作为巴黎公社精神的继承者——“巴黎公社之友协会”也对它持否定态度,认为它与巴黎公社革命精神大相径庭,并提出了严肃的批判。
    然而,这样一幅歪曲巴黎公社革命精神的碑墙,竟然会被许多人误把它当作真正的公社墙来瞻仰,而且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不明真相,这究竟是为什么?细想起来,我觉得原因有四。
    首先,人们不了解这座碑墙建立的背景,尤其是相对于法国来说的外国人,无法看清它歪曲公社的革命精神、宣扬阶级调和、瓦解人们斗志的实质。那些来到浮雕墙下对巴黎公社敬献真情的人们,比如说我们一家,没有人专门介绍,根本不会意识到自己找错了地方。
    其次,这座浮雕建立在拉雪兹公墓墙外,浮雕上又刻着许多神态各异英勇不屈的战士,面对敌人的枪弹视死如归。人们很自然地把它同巴黎公社战士在拉雪兹公墓围墙下英勇就义的历史联系起来。实事求是地讲,这幅浮雕的画面艺术水平绝对是高的。从视觉冲击上,这面碑墙显然比那座真正的公社社员墙更令人震撼。这也是很多中国前苏联和共产党人寻访者以假当真的原因之一。
    第三,像我们这代人,或者也包括后来的一代人,从中学时代就接受了这幅图画,它就像巴黎公社的缩影,在我们的脑海里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在没有接触真相之前,绝不会想到它其实并不是我们相像中的巴黎公社社员墙。
    再者,尽管这个误区已经存在多年,但披露真相纠正误区的工作做的却非常不够。在我国,沃蒂埃的浮雕照片曾被放大展出过,有些书刊也有过介绍,因此影响也比较大。但是说明浮雕真相的文章却不多见,即使有几篇也由于传播不广,没能引起人们的注意。据说甚至在文章发表后,仍然有人,特别是有的广播电视媒体从法国回来,仍然把沃蒂埃的浮雕作为真正的巴黎公社社员墙来介绍,简直是谬种流传。
    我因为孤陋寡闻,没有看到过对真假巴黎公社社员墙的鉴别文章,因此错过了向真正的巴黎公社英雄们致敬的机会,反而对着那面歪曲公社精神的碑墙顷洒了满腔悲壮的豪情。聊以自慰的是,我的主观意识是凭吊巴黎公社的英雄们,相信英雄们一定会像浮雕画面上的那些正面形象一样,甚至比他们还要高大,还要英勇。
    但是我还是要说,不能再这样模糊下去了。在我们这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里,作为巴黎公社事业的继承者,我们有责任积极地去纠正巴黎公社墙问题上的误区,以维护真正巴黎公社社员墙的圣洁和严肃性,使它能更好地见证历史,有力地启示和教育后人。
    我还要向读者们建议的是,如果你要去巴黎,你一定要去一趟拉雪兹神甫公墓,无论你以什么姿态前往,那里都是值得你去一看的。
    拉雪兹神甫公墓是一座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名人墓园。这里曾经是太阳王路易十四的忏悔神父拉雪兹的领地,后被规划成墓地。这里安息着许多社会名人,喜剧大师莫里哀,诗人作家王尔德,作家巴尔扎克,诗人拉封丹,波兰音乐家肖邦,画家柯罗和德拉克洛瓦等都栖于此。
    公墓的东北角,是左派名人的墓地。前法国共产党领导人多列士、杜克洛,中年投身革命的诗人艾吕雅的墓都在这里。巴黎公社革命家兼歌手、《樱桃时节》的作者克莱芒的墓也在附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3 14:16:56 | 显示全部楼层
    巴黎公社社员墙也在这个东北角。它的附近,《国际歌》作者鲍狄埃的墓在九十五区,他的墓碑是一本翻开的大书,左边刻着生卒年代1816——1887,右边是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革命作家瓦莱斯的墓在六十一区,工人活动家盖德的墓在八十七区,稍远处还有反战小说《火线》的作者亨·巴比塞的墓。更远处,是一座座法西斯集中营死难者的纪念墓。“献给纳粹集中营十万死难者”的墓,墓上一尊高大的青铜雕塑像,是一架有骨无肉的躯干,高高地“飘”在空中,令人不寒而栗。
    不过,也应该指出的是,领导凡尔赛政府血腥镇压巴黎公社的梯也尔的墓也在这座公墓的五十五区。
瞻仰过真正的巴黎公社社员墙之后,你也应该去看一看那座阶级调和的、却也能给人以某种启迪的“历次革命的受害者”碑墙,它毕竟也代表着一段历史。
    假如我还有机会再去巴黎的话,我还要去朝拜人家告诉我的第三座巴黎公社墙。它远在凡尔赛城边的萨托利高地,离巴黎有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当年凡尔赛军的军营曾设在这里,“五月流血周”后,梯也尔政府最后处决大批被俘的公社社员也是这里,遇难者包括著名的公社领袖费雷。这里至今还留着一堵几十米长的断墙,对面是一片树林,墙上钉着石牌,上面写着,“纪念1871-1872年在此死去的公社社员”。下面还有一行文字:“他们曾经为一个更公正的社会斗争过,并且拒绝向敌人投降”。对这里,没有特别正式的纪念文字,也没有专门的文章向人们推荐,知道的人不多。但是敬仰巴黎公社英雄的人们,不要忘记这里,不要忘记在这里英勇牺牲的巴黎公社社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3 14:33:48 | 显示全部楼层
伪巴黎公社墙.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4 03:04:35 | 显示全部楼层
伊夫堡——大仲马的道具

    去过法国的人很多很多,巴黎是人们必到的地方。而法国南部地中海沿岸大港——马赛,去过的人就相对少多了。去过伊夫堡的人自然也不会太多了。
    马赛是法国的第二大城市和最大海港。也有人说马赛的人口比里昂少十万,所以它应该是法国第三大城市。马赛东南濒临地中海,水深港阔,没有急流险滩,万吨级轮可畅通无阻。四大港区组成的马赛海港,成为法国对外贸易最大的门户。作为法国的工业中心之一,这里集中了全国40%的石油加工工业,修船量占全国本行业的70%
    马赛是法国历史最悠久的城市,也是世界知名城市之一。著名的《马赛曲》就起源于这里。1792年法国大革命期间,马赛人高唱着《莱茵河战歌》进军巴黎,悲壮激昂的旋律振奋了人们的精神,“不自由,毋宁死的誓言激励着人们为自由而战。后来这首歌称为《马赛曲》,被定为法国的国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聚集在港内的法国军舰拒绝向纳粹德国屈服,全部壮烈自沉,马赛又一次震撼了世界。
    但是这些都不是我们要前往游览的原因。大仲马笔下的《基督山伯爵》和《铁面人》及其各种版本的影片,从年轻时就使我对那座阴森恐怖的伊夫堡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加之马赛距离巴塞罗那只有三百多公里,儿子经常带团来这里游览,十分熟悉这里的情况。因此在选择这次巴黎之行的返程,也是我们此次西行最后一站的时候,我们舍弃了摩纳哥、嘎纳和尼斯,坚持来到马赛一游。
    伊夫堡在马赛的门户伊夫岛上,离海岸约有2千米16世纪20年代为了防御西班牙人侵略,法王弗朗索瓦下令修建了这个堡垒并安置了大炮,驻兵最多时曾达300名。由于地理位置险要,所以每次战争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后来,随着舰艇和大炮的革新,这座城堡逐渐失去了战略价值,改为国家监狱。1953,法国政府颁布法令,批准伊夫堡为国家历史文物保护单位,拨了经费,对它进行了维修和管理,供人们游览。
    单就伊夫岛来说,它本身就是一座天然监狱。长不足200,宽不足168的小岛,完全由石灰岩和花岗岩形成,孤零零的突兀出海面。没有沙滩,也没有坡度,四周全都是悬崖峭壁。通往岛上平台的路径是人工开凿出来的。不经此路,外人上不到岛上,岛上的人也休想逃出去。这条石头九曲回廊曲折盘旋,每走一段台阶就会有高墙、大门横在眼前,转弯或入门,犹如行进在深山峡谷中。石阶终了,才是面积约二、三英亩的伊夫堡。要进入伊夫堡,还需要经过一座木制吊桥。就是这样一个岛,这样一座堡,作为要塞,易守难攻。作为监狱,插翅难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4 03:07:19 | 显示全部楼层
    城堡由灰沙和石头建成,两侧为圆形炮台,中间呈方形。中心是一个不大的天井,四周高墙环绕,放风的囚犯们在这里就像井底的青蛙一样。围绕天井的城墙四壁上均建有引水沟,每逢下雨,雨水沿着这些水沟流入中间的深井,成为岛上的饮用水储备。天井的四周便是大大小小30多间牢房,分为上下三层。每个牢房的门梁上挂着一个名牌,上面写着曾被囚禁在这里的重要人物的名字。

    城堡两侧是22高的塔楼,塔楼内有一个狭窄的旋转楼梯通向顶端,从顶端的一个小角门走出去,就到了伊夫堡的天台。在天台上可以看到小岛的西南角有一处笔直的悬崖峭壁,那曾是国家监狱的坟场。
    如今,牢房已不再像小说中写得那样阴森恐怖,但从铁窗中向外张望,仍能让人感受到单独囚禁的孤独与绝望。这种囚禁恐怕是最残酷的惩罚,比死亡强不了多少。
    如今的伊夫岛,无疑已经成为大仲马和基督山伯爵的世界。介绍的是大仲马的生平、著作,展出的是《基督山伯爵》的小说、插图,各个展室的电视不停的播出各个版本的《基督山伯爵》电影。虽然游客们都心知肚明,基督山伯爵也好,铁面人也好,都是书中的人物,与这座岛和堡没有真实联系,但却依然远道而来,兴趣盎然的参观游览。
    的确,在大仲马的笔下,伊夫岛和伊夫堡成了绝妙的舞台和道具,使基督山和铁面人这两个虚构的形象,变成了世人熟知的人物。而马赛人又给大仲马以充分的合作,使伊夫岛和伊夫堡成了吸引外国游客的胜地。按照大仲马原著的内容,伊夫堡把其中的两处最有特色的牢房,解说成关押基督山伯爵和铁面人的地方。前者位于底楼的旋梯旁,牢门面朝天井,面积仅有六、七平方米,四壁空空荡荡,阴森恐怖。惟一引人注目的便是墙角的黑洞,那里专门设置了一束灯光。那便是唐泰斯(基督山伯爵的原名)同法里亚老神甫第一次见面的地方。曾是国家监狱坟场的悬崖绝壁,就成为唐泰斯冒充法利亚长老的尸体,被扔进大海的地方。正是在这里,唐泰斯脱逃并获得新生,后来成了神秘富有的基督山伯爵。正是由于这个唐泰斯——基督山伯爵的坚强不屈、坚忍不拔,在绝境中仍然保持着顽强生存的勇气和对自由的强烈渴望,以及他那有恩必偿、有仇必报的人格魅力,倾倒了包括我在内的所有读者。书中洋溢着的善良对恩泽的回报和对罪恶的惩罚,使读者品尝到了酣畅淋漓的快感,也是这本经典作品永葆青春的精神内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4 03:09:02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旋梯爬上天井对面的二层楼,那里便是关押铁面人的地方,上面的名牌特别醒目。同前者相比,关押铁面人的牢房稍显大一些,房间一头的壁炉已经残破不堪。墙壁上还有一个小铁窗。正对大门的铁栅栏里又隔出一块空间。可以想象,铁面人当时的活动范围并非整间牢房,而仅是铁栅栏里那可怜的小空间。

    同《基督山恩仇记》相比,大仲马在小说《铁面人》中讲述的故事更加残酷。暴君路易十四为了除去同胞兄弟给其政权带来的威胁,竟下令用一个铁制的面具遮住胞弟的面孔,并将他终生监禁在伊夫岛。为了匡扶正义,国王火枪队的3名火枪手冒着极大的风险救出被囚禁的铁面人,并帮他继承了王权,让残暴的路易十四最终得到应有的下场。被世界著名演员阿兰德龙演绎过的这个故事全世界都几乎家喻户晓。实际上,许多历史学家考证,双胞胎皇子的说法难以属实,因为那时王室成员的出生是一件透明度很高的事情,“狸猫换太子的把戏是不太可能实现的。但是人们还是愿意相信它,毕竟有了这些精彩的故事,你的游览才会物有所值。若是没有了它们,这个孤岛不还是乱石一堆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5 02:42:21 | 显示全部楼层
马赛-IF堡-乘船离开3.jpg IF岛上的IF堡——(基督山恩仇记)重要地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5 02:45:3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理解的西班牙

    自从儿子去了西班牙之后,,还应该再提前一点,当儿子开始学习西班牙语的时候,我就开始收集、阅读了一些有关西班牙知识的书籍,逐步对西班牙有了一点稍微系统的认识。
    西班牙位于欧洲西南部伊比利亚半岛,号称永不沉没的航船。它的东面和南面均面临地中海,北面和西北部是大西洋的比斯开湾。东北部与法国和安道尔接壤,西部与葡萄牙紧密相连。南部与非洲的摩洛哥隔海相望,最近处只有14公里,其间的直布罗陀海峡是地中海与大西洋的咽喉要道,极具航运、军事和经济战略价值。
    西班牙本土大体上位于北纬36度至43度之间,相当于中国的山东省济南市至吉林省长春市的地理位置,但两处的气候却截然不同。中国的这段纬度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天最热可达38甚至以上,冬季最冷则可低于零下28℃。西班牙也属于温带气候,但南、东、北和西北部多面环海,既有东面和南面来自地中海温暖潮湿的气流,又有北部大西洋吹来的阵阵季风。所以,虽然中部高原为不太显著的大陆性气候,干燥少雨,夏热冬冷,但冷热均不强烈。其他地区均为海洋性气候,尤其是北部,从东到西都属于海洋性气候,夏天气温不高,冬天不是很冷,生活舒适,植被也很好。
    西班牙总面积为50多万平方公里。四千万多人口中,大部分是卡斯蒂利亚人Castilla,少数民族为加泰罗尼亚人Catalu?a、巴斯克人Valencia和加利西亚人Galicia。官方语言为西班牙语。94%居民信封天主教。西班牙的政体及其发展过程与其他欧洲国家确有明显的不同之处。
    首先,西班牙数百年的近代史充斥着王位之争和战争的血腥。尽管十七世纪建立起来的波旁王朝的统治也曾经使西班牙的经济得到过恢复和发展,但王位继承战争、法兰西第一帝国对西班牙等国的侵略战争,以及世界近代史上第一次帝国主义之间的战争——新兴帝国主义美国和老牌殖民帝国西班牙之间的争夺殖民地的战争,使西班牙从如日中天的殖民强国最终衰落了下来。
    其次,1873年和1931年爆发的两次资产阶级革命,都曾推翻封建王朝、实行了共和制。不过,史称的第一共和国不久就被封建王朝复辟了。第二共和国建立五年之后,军队头目佛朗哥发动武装政变,在法西斯德国的希特勒和意大利墨索里尼的支持下,进行了三年的残酷内战,终于扼杀了共和政府。1939,佛朗哥自任国家元首,开始了长达36年之久的独裁统治。
    第三,现任国王胡安·卡洛斯一世,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伟大人物。他是被废黜了的帝王后裔,却又成了人民拥戴的国王。他出身于封建帝王之家,却奉行民主主义。他身为国王,但权利受限,却又对国家、人民和政府有着巨大的影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5 02:50:58 | 显示全部楼层
    他的祖父阿方索十三世是西班牙波旁王朝的末代国王,其祖母也是英王后裔。1931412第二共和国推翻后逃往国外。他的父亲堂·胡安伯爵和身为意大利贵族的母亲,在佛朗哥统治时代一直旅居国外。卡洛斯本人说,他的父母亲是在中国的上海等地度过蜜月的。

        1947年佛朗哥宣布恢复君主政体,却没有请回前国王阿方索十三世的顺应继承人、卡洛斯的父亲堂·胡安,而是选定年仅9岁的卡洛斯作为未来的国王。1948,卡洛斯回国接受教育。直到1966712,佛朗哥接见并通知卡洛斯,他将在西班牙议会特别会议上任命卡洛斯为继承人。
    任命通过后几个月,卡洛斯就公开宣布,君主制将是民主性的。我是佛朗哥的继承人,但是也是西班牙的继承人”,向世人表明了他的民主思想。1975年佛朗哥去世,胡安·卡洛斯登基,王号为胡安·卡洛斯一世。这位新登基的国王,果然抛弃了佛朗哥主义”,没有像佛朗哥或者过去的封建帝王那样去独揽大权。作为一代开明君主,他不奉行封建君主制,而是走民主改革的道路,引导西班牙向西方议会民主政制过渡。他任命阿道夫·苏亚雷斯为政府首相,支持苏亚雷斯进行前所未有的政治改革,结束了佛朗哥独裁统治时期的一党制,制定新宪法,举行全国议会普选,实行议会、司法和行政三权分立,相互制约,共同治理国家。
        19781229,新宪法宣布西班牙实行议会君主立宪制。国王是国家元首和武装部队最高统帅,是国家统一和存在的象征,王位不经民主选举产生,由胡安·卡洛斯及其直系后代世袭。但宪法同时也规定了一些对国王权力的限制,召集和解散议会并举行选举任命或停职政府首相等国王的权利要在宪法规定的条件下进行,“推荐而不是指定政府首相,“任命政府成员或解除他们的职务须根据首相的建议,行使赦免权但不能批准大赦等等。这些限制使国王的地位更多的像是只有象征性。但是,胡安·卡洛斯一世以其个人的品德和行为,使他成为了权力很小但影响极大的国王,“2.23”政变就是最好的验证。
1981,正处于民主改革过渡时期的西班牙,曾经发生过一次震惊国内外的军事政变。223下午六点,由军内极右分子策动的200多名民防军官兵突然包围了议会大厦,冲入会场,将众议院全体阁员及各党派主要领导人全部扣为人质,逼迫民主政府下台,并且占领了电台等部门。西班牙陷于全国混乱之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5 14:01:57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这民主危机的时刻,正是国王胡安·卡洛斯一世力挽狂澜,以武装部队最高统帅的身份,命令参谋长联席会议采取紧急措施平息哗变。军队迅速进驻首都,把电台、电视台和军事要地保护起来。宪兵和武装警察对政变分子实行了反包围。次日凌晨114,国王亲自向全国发表了电视讲话。短短数百个字的讲话,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对稳定全国局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后,形势迅速变化。军方宣布效忠国王。各大军区纷纷致电国王,表示尊重宪法,维护民主。首都各界人士举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反对政变。在重兵围困之下,叛军宣布投降。这场由军内极右分子预谋策划的政变仅仅持续了18个小时就彻底破产了。国王随即又亲自主持了国防委员会特别会议,处理善后事宜。“2.23”政变以后,胡安·卡洛斯国王声望大增。
    第四,西班牙的行政区划独具特色,截至1983,所有的地区都实行了自治,有的自治程度还相当高。文化教育、交通运输、公共建设、医疗卫生、环境保护、旅游服务等领域,各自治区都有自主的管理权力。但对外关系、国防、海关与关税、对外贸易、外汇管理、财政、司法、劳工、知识产权以及医药等重大决策,仍由中央政府掌管。国家权限始终高于自治权限,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以维护国家统一为最高准则。
    尽管当年的西班牙大力对外扩张,也颇有成效,积累了大量原始资本,但是正如中国的俗话所讲,外财富不了人。十八世纪西班牙王位继承的战争,十九世纪的法西(半岛)战争,使西班牙的势力大为削弱。随着美国帝国主义的崛起,美国对西班牙战争的胜利,西班牙开始沦为二流国家。直到二十世纪初叶,它依然是一个相当落后的农业和手工业国家。
    为了摆脱长期落后的状态,西班牙逐步改变闭关自守的经济政策,开展对外贸易联系。同时,增加工业投入,促进工业技术发展,制定了比较完整的工业发展计划,全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并在短期内获得长足的进步。七十年代,西班牙成为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八十年代初,西班牙又实行紧缩、调整、改造政策,采取了一系列经济自由化措施,全面推行工业结构改造计划。经过10多年的艰苦努力,九十年代的西班牙终于实现了工业现代化。
    以1986年加入欧共体为契机,经济发展出现高潮。19985,西班牙又成为首批欧元国家之一。当今的西班牙,已经是一个中等发达的资本主义工业国,其国民生产总值居西方第8,世界第10位。
从六十年代起,西班牙逐步成为仅次于法国的世界第二旅游大国。近年来,每年到西班牙旅游的外国游客已达本国人口的两倍之多。西班牙那美丽迷人的自然景观、精美别致的城市建筑和丰富灿烂的历史文化,使它在外国人的眼中变成了一个神话般的国家,一个集浪漫、艺术和激情于一身的国度。为人熟知的西班牙斗牛是传统的民族文化,有悠久的历史,是西班牙的国粹。弗拉明戈舞蹈更是充满激情,其引人入胜之处不仅在于她艳丽豪华,也在于它那无可否认的异国情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6 10:58:42 | 显示全部楼层
西

    此行的四十多天,使我了解了一些有关西班牙的民俗、习惯和趣事。虽然都是民间流行的说法,不一定十分准确,但可以使人多少了解一些异国风情。
    据说西班牙人有三漫”——浪漫、散漫和傲慢。在我的感受中,傲慢好像并不十分突出,对其浪漫和散漫倒是颇有感触。特别明显的感觉是,西班牙人做事总是不急不忙、按部就班。这可能和西班牙人特殊的生活习惯有关。早晨不早起,午间休息长,晚上就寝晚,整个时间顺序比东方国家滞后两、三个小时。上午八点多以后才起床,九点或九点半才上班。中间十点左右还要喝咖啡,这是他们的工作早餐。下午两点到五点,是午餐和午休时间。除了医院急诊、酒吧和餐馆以外,大部分中小商店、菜市场和博物馆都关门。直到下午五点以后,西班牙才又重新开始沸腾起来,商店开门了,马路上行人也多了。晚上八点工作结束。所以夜间十点、十一点吃晚饭是非常正常的。西班牙人十分热衷夜生活,喜好与朋友深夜外出聚会、进餐,通常是轮流做东去酒吧。
    西班牙人的假日特别多。曾经有人计算过,平均一年大约有一百五十天在放假。除了国家规定的节假日以外,各省、市都有自己的节假日,连城镇也有自己特殊的节假日。赶上正常的双休日,节假日就要顺延。有时星期四是规定假日,甚至连周五也放了假,这就出现了一个星期只工作三天的现象。如此算起来,西班牙人一年也就是上两百天的班,平均每周只上班四天。带薪假是不能少的,而且每年还要发放十三个月的薪水。
    抵达西班牙的最初几天我就发现,西班牙的老年人特别多。白天,也许是因为年轻人都在上班上学的缘故吧,马路上大都是老年人,一个个老态龙钟,尤其是老年女性。可见西班牙的老年人所占的比例绝对不会太小。这些老年人大部分都身材不高,没有欧洲人身高体壮的那种感觉。有人说这是因为他们成长的那个年代,西班牙还比较贫穷落后。也有人说,这是西班牙人主动(鼎盛时期)或被动(衰败时期)与其他人种婚配的结果。
    西班牙人属于白色人种,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他们的皮肤并不很白。人家告诉我一个笑话,说是欧洲人本来都笑话意大利人长得黑。可是每当有人笑话意大利人的时候,意大利人总是双手合十,说道:感谢上帝,毕竟还创造了西班牙人。
    西班牙各地的穿着习惯也不尽相同。巴塞罗那的老年女性几乎全都穿裙子,腿上只穿单层紧身裤甚至连腿袜。尽管她们的行动明显的显现出她们的腿有毛病,但是在属于严冬的一月份(当然巴塞罗那的冬季并不很冷),依然是这身打扮,不禁让人佩服她们爱俏不穿棉的勇气。与此相对应的是,年轻的女性们却很少穿裙子。她们大都身着各种时装,但色泽并不妖艳。马德里的女性,穿着比巴塞罗那艳丽的多,老年女性也略显花哨。马德里地处内陆丘陵和山区,冬季比巴塞罗那冷得多,但就是这大冷的天,姑娘们依然宠爱短裙和配套的连腿袜、靴子。游玩、逛商店、参加集会或宴会,她们大都穿着这种衣着。
    西班牙是世界三大旅游国之一,在这里您不仅可以享受阳光、美食和热情的服务,更能够充分体验生活的乐趣。饮食无疑是西班牙最具吸引力的特色文化之一,不管是质量还是种类都在世界上享有盛誉。传统的西班牙烹饪中经常使用以橄榄油为主的植物油和以猪油为主的动物油脂,食用种类繁多的水果和蔬菜,并以马铃薯和番茄作为配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6 11:02:18 | 显示全部楼层
    西班牙各地的烹饪方式并不一样。北方地区主要是炖煮。中部马德里一带以烧烤为主,譬如烤羊腿和烤乳猪。南方地区,则以煎和炸为主。位于西班牙东北部沿海的巴塞罗那以海鲜著称,东南部沿海的什锦炒饭(也称为海鲜饭)是那里的特色。什锦炒饭也算是西班牙的国菜”,以米饭为底,加上炒好的对虾、鱿鱼、胡萝卜等,拌在一起享用。就是这种我们称之为杂合饭式的国菜,价格绝对不菲,一般都要几十欧元。应该特别指出的是,西班牙人习惯于把米饭做成夹生饭,如果你不习惯,一定要事先跟服务生说好要煮熟一点。

    所有西班牙人共同的饮食习惯,一是都喜欢吃甜点,二是五冬六夏都只喝冷水。无论在普通饭店,路边咖啡馆,高档星级饭店,或是在西人家里做客,除了葡萄酒、啤酒和果汁饮料,就只有瓶装的纯净水,或者干脆就是自来水(绝对是可饮用水)。因此,在西班牙旅行,要想喝热茶,你就得自带电热水器,还不要忘记带上圆柱型插头转换器。当然,有时咖啡店里也可以应你的要求,用咖啡加热器为你有偿的加热一杯水。
    西班牙的餐饮业也有几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露天餐饮。很多餐馆、酒吧、小吃店,甚至星级酒店里都有室外的天地。条件好点的拥有露天的阳台,更多的是就在临街的店外,利用部分路边人行道,摆放上餐桌、椅子和吧台,有的还安装上遮阳伞。坐在餐桌旁,一边喝着美味葡萄酒或饮料,一边看着往来的行人和车辆,休息与品尝共享。据说在地中海马略卡岛的帕尔马,有的饭店就建在海边崖顶上。坐在高高的太阳台上,临海凭风,沐浴在阳光里,置身于夜色中,惬意之情,可想而知。
    第二个特点是时间长。一杯葡萄酒可以喝上一个多小时,一个比萨饼吃上三个小时也是有的。因此饭店的营业时间也长,尤其是晚餐,饭店一般都要营业到深夜一、两点钟。
    火腿在西班牙是极为上档的食品,各地、各商场都有火腿专卖店。火腿的表面大都蒙有一层白膜,中国人讲话,“长毛了。不知这些白膜是怎样生成的,对人有无危害。火腿的价格令人不可思议,从每公斤十几欧元到几十欧元,最高达一百多欧元。几次在酒店里品尝火腿片,也没品尝出究竟有什么特好的味道来,更无从知道究竟为什么火腿这么深受西班牙男女老少的喜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6 11:03:49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到在酒店里进餐,自然应该说说小费。在西班牙,不管服务费是否已包括在菜单上的标价内,账外再支付510%的消费是个惯例。当然,惯例不是规定,不支付也没人公开指责。很多华人即使在西餐馆里用餐也不支付,在中餐馆里更甭提这一壶。儿子对此颇有微词。他说,短期来访的中国人,以为服务费已经包含在账单之内,不了解当地的惯例倒也罢了。常年居住在此的华人,既然要融入当地社会,就应该遵循这些惯例。不然的话,就会让人家看不起,“融入也就不可能完全。即使在中餐馆里用餐,按照惯例支付一点服务费,起码也算是尊重咱们华人自己,没有让华人比西人低一等。他讲话,“我在饭店里打工时,对中国人不支付服务费的现象司空见惯,倒也不感到什么委屈。但是当有人支付服务费的时候,我看重的不是那点钱,而是感谢他们尊重我们华人的人格。因此,儿子无论在哪家饭店用餐,都要最后支付一定的服务费,不为显示自己富有,而是为了在西人面前不掉中国人的价,也为了尊重咱们华人的劳动。曾经在一家当地颇具盛名的西人地方名吃店里用餐, 当时店里坐满了各国的游客。结账时店员态度的转变,着实让我们体验了一下儿子的感受。应该承认,在整个就餐过程中,西人店员的服务态度一直良好。在他将盘子里的账单交给儿子的时候,有意提醒了一句,“总价是××欧元”,转身就走了。儿子说,他这是以为我们不付小费,有意冷淡我们。于是,儿子看完账单后,打了个手势又把那位店员叫过来,把加了大约10%小费的钱放到他的盘子里,便站起身来招呼我们走。这位店员果然马上就恢复了原先友好热情的脸,一边表示这感谢,一边向外送着我们,直到我们离开餐厅。

    面包、肉、火腿肠、奶制品、饮料是他们的必需品,蔬菜的用量相对的少一些。和中国一样,超市的食品、副食品比菜市场要贵一些,但总体来说,西班牙的物价水平不算高,主要食品、肉食品更应该说便宜。大约每斤8~9个的鸡蛋,12个仅花1欧元。每公斤牛肉馅3.5欧元,生鸡腿5.5欧元/Kg,茄子1.7~1.9欧元/Kg。面粉只有不到0.6欧元一公斤。乍一看,一欧元大约等于十元人民币啊,怎么还算便宜呢?但是用当地工资水平与之相比较,你的感觉就会截然不同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免责声明|小黑屋|友情链接|Archiver|联系我们|手机版|西班牙华人网 西华论坛 ( 蜀ICP备05006459号 )

GMT+2, 2024-6-8 01:23 , Processed in 0.024220 second(s), 5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